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资源平台-成员单位简介
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是啮齿类小动物平台,拥有获得CNAS认可证书的实验动物设施3个,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配套一流的仪器设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平台资源库收集保藏大鼠、小鼠等较多品种品系动物资源,拥有较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大、小鼠模型,用于资源共享的品种品系有450余个,例如自主研发的新冠小鼠模型Rosa26-PGK-hACE2和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NXG在基因功能研究、人类疾病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平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验动物新品种、新品系开发与评价”和“实验动物共性关键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子课题任务研究。平台设施、设备、技术服务以及动物模型资源库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为支撑和服务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与医药创新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动物研究所着眼于我国畜牧业和人类医学未来发展而设立的大型科研服务平台,主要针对猪的分子育种和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战略研究和猪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品系培育、人类重大疾病模型创制及干细胞临床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基地占地20000余平方米,拥有大动物饲养设施19栋,总面积7100平方米,拥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小型猪年生产能力可达到7000余只(图1),并配套了分子、细胞、胚胎、手术及检测在内的实验设施2000平方米(图2 、图3)。
基地自成立以来立足于小型猪、灵长类、牛、羊等大动物,先后在生物医药动物模型、农业种质资源培育等领域积累了丰厚资源,其中包括通过ENU诱变获得的小型猪基因突变模型资源群体、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的首个小型猪模型以及、应用胚胎补偿技术创制的猴猪异种嵌合体、高度免疫缺陷猪等多项世界首创资源(图4 ),先后自主开发猪模型40余种,其他大动物模型8种,各类大动物细胞系200余种,15000余份,生物组织15000余份。自主培育的实验小型猪品系“科竹”以其高标准、体型小等优势,广泛受到国内医药评价行业认可。
基地基地注重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拥有院士、杰青组成的高水平顾问团队和高中初级人员组成的管理和运行团队,是国内首家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猪生产和实验平台。
联系方式:haitang@ioz.ac.cn
生物物理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拥有设施规模 2000余平方米,由 4 个正压屏障环境(SPF 级)与 2 个负压屏障环境(ABSL-2)构成。其中, 2个负压屏障环境共饲养500余笼,4个正压屏障环境饲养6000余笼,全面采用 IVC 独立通风饲育系统,保障动物饲养环境的安全与稳定。目前,平台长期繁育的动物品系超 200 种,技术支撑团队包含 2 名正高级人员与 3 名副高级人员。在动物模型构建方面成果显著,以小鼠模型为主要方向,每年运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制备约 20 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鼠新品系,为科研工作持续输送优质的实验动物资源 。
平台于2021年9月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动物机构认可证书》(证书编号LA-0012),成为全国第11家获得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的机构,也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首家通过认可的实验动物机构。
联系方式:zhuxiaoxiao@ibp.ac.cn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与动物实验平台包括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动物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ABSL-2)和正压屏障动物设施。面向生物医药、食品卫生相关领域科研院所、教研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科研支撑平台。该平台的所有实验设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技术标准建设,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并获得国家相关部委和专业机构的检测、审核、认证认可和使用/实验活动许可。该科技平台拥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撑团队,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安全运行,可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实验室设施、仪器设备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及专业培训。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BSL-3实验室总面积736.55㎡,共5个核心区,包含1个BSL-3实验室核心区和4个小动物ABSL-3实验室核心区(可同时开展细胞实验),可满足在细胞和小动物水平上,安全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的危害等级为二类的病原微生物,可从事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培养、检测和体内、体外感染实验。为有效保障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研究所在原有动物实验设施地点分区域进行装修和改造。改、扩建后一层为ABSL-2实验室,面积为328平方米;二层为正压屏障动物设施,面积为380平方米。(图1)平台具有完善的硬件保障系统,又具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保障了各项实验室活动从人员管理、培训考核、审核审批到实验活动安全监督、感染性材料和实验动物可追溯性管理、实验室消毒、废弃物处置及文件管理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动物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ABSL-2),建筑总面积328平方米,饲养量1200笼。10个核心区,病理实验室1间、隔离检疫室1间、转换实验室1间、小动物CT室1间,剩余分为3区,细菌实验室、真菌实验室、病毒实验室。正压屏障动物设施,建筑总面积380平方米,饲养量3000笼,9个核心区,隔离检疫室1间、8间实验室。
动物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ABSL-2),建筑总面积328平方米,饲养量1200笼。10个核心区,病理实验室1间、隔离检疫室1间、转换实验室1间、小动物CT室1间,剩余分为3区,细菌实验室、真菌实验室、病毒实验室。正压屏障动物设施,建筑总面积380平方米,饲养量3000笼,9个核心区,隔离检疫室1间、8间实验室。
联系方式:zhangruifeng@im.ac.cn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动物实验平台是一个公用、共享的科研技术支撑平台,是所级公共技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由啮齿类动物实验室、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室和近灵长类动物实验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平台配备了系统化的行为观察与分析设备、分子生物学设备,以及电生理实验及影像实验设备,共计46台,总价值近3000万元。通过构建动物模型,结合平台配备的设备,科研人员开展了情绪、认知、社会行为、学习记忆及动机等多方面具有心理学特色的研究。此外,平台还为多种精神疾病模式动物的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检测与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度,本平台实验动物中,非人灵长类弥猴数量为20只、近灵长类树鼩数量为50只,啮齿类动物实验区全年保持满负荷运转;全年共构建动物模型14个,包括:母婴分离小鼠模型、可卡因成瘾习惯化模型、CUMS动物模型、睡眠行为监测动物模型、睡眠脑电监测动物模型、TRPV1光遗传鼠模型、Mrgprd 光遗传鼠模型、替代性社会创伤应激模型、单次延长应激模型(SPS&S)、早期社会隔离模型、社交挫败模型、自闭症小鼠模型、厌恶刺激的延迟折扣模型、应激小鼠模型。本年度,平台共支撑国家级及省部级基础科研项目13项,共发表科研论文9篇,充分发挥了科研支撑平台的重要作用。
2024年度,除支撑本单位的科研工作外,我们充分发挥平台在动物模型构建、行为训练和行为分析等领域的优势,为所外10余家单位(包括高校和研究所)的13个科研项目提供了共享服务。这不仅促进了心理研究所与外单位之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提升了所级公共技术中心在心理学及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支撑与服务能力。
联系方式:010-64851107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是集动物饲养、资源保藏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总数33人。现有设施总面积6299平方米,可提供成熟的专项技术服务,包括动物代管、行为学实验、电生理实验、抗体制备、遗传资源保存等。
西楼设施总面积3865平米,正压屏障设施1230平米,取得了大鼠、小鼠“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双证书。具有21种行为学仪器,可以开展小鼠运动、摄食、情绪、社交、睡眠、学习记忆和昼夜节律等多种行为学检测。为所内外课题组提供了大鼠、小鼠寄养和行为学实验等技术服务。
东楼动物设施于2024年进行修缮,计划建成大鼠、小鼠的屏障设施,兔子、豚鼠的普通级设施,水生动物斑马鱼、青鳉鱼、非洲爪蟾的饲养繁育设施。改造后屏障设施可饲养小鼠9000笼,大鼠100笼,普通级设施可饲养兔156笼,豚鼠24笼,水生动物饲养繁育设施可饲养鱼4908缸,爪蟾72缸。可为所内外课题组提供动物寄养、抗体制备等技术服务。
联系方式:syzhao@genetics.ac.cn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材料与制品研究检测中心成立于 2017 年,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认定(CMA)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S)评定,专业从事生物材料与制品的研究检测评价,包括生物材料与制品的检验检测、临床前生物安全性评价、动物有效性试验研究、标准方法学研究、咨询培训等工作。
在财政部、中科院与理化所的共同支持下,平台不断凝练自身特色,完善仪器设备(200 多台套),建设人才队伍(50 多人),建设符合 GLP 管理要求的医疗器械检验与评价专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设施(图1、2),搭建行业专家领衔的研究技术服务团队。中心秉持“诚信、公正、科学、准确”的质量方针,促进国家医药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心致力于开展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用动物生物资源的收集、创制与保藏与共享服务,支撑院重大战略与重点任务的实施。2024年度中心构建了多种疾病模型,并服务于各研究所、高校和医院,包括脑电极植入动物模型、复合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骨相关疾病动物模型、泌尿系统动物模型、皮肤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眼科疾病动物模型、肿瘤疾病动物模型和口腔相关动物模型等。
联系方式:quwei@mail.ipc.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是研究所重点建设的基础性实验技术平台,由SPF级动物设施及动物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ABSL-2)及无菌设施组成。SPF设施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小鼠饲养区、实验区、隔离检疫区、资源保藏与模型制备实验室,小鼠独立通气笼具近6000多笼位,保存的遗产工程小鼠品系有407个;ABSL-2设施面积400平方米,设有核心工作间7个,其中感染动物工作间3个,小鼠独立通气笼具572笼位,大鼠60笼位;无菌动物设施200平方米,包含无菌动物实验室、无菌动物净化室和无菌检测室,可为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提供标准化动物实验和动物实验条件。
实验动物平台拥有的主要设备有独立通风笼具,脉冲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纯净水过滤系统、隔离包、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换笼站、离心机、相差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显微注射操作系统、拉针仪、锻针仪、RS2000 X-射线辐照仪、过氧化氢发生器、冰冻组织切片仪、石蜡组织切片仪、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小动物高分辨率X射线活体显微断层成像系统、小动物能量代谢系统、Carl Zeiss Axioscan 7 感染性病理切片高分辨全景成像系统等。
目前,依托SPF动物设施、ABSL-2动物实验室,无菌设施可面向所内外提供设施保障及各种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动物引进、饲养繁育、品系保存、生物净化、模型制备、及胚胎移植、精子冻存等常规动物实验服务,同时还可以满足感染性实验活动的基本需求,开展全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或第四类病原微生物的细胞水平和大小鼠体内水平的感染性实验研究。
联系方式:hqyu@siii.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的国家鼠和兔类实验动物资源库,主要任务是围绕鼠和兔类实验动物资源开展相关的收集、保存、共享等工作,是国内主要的实验动物供种机构之一。本中心下实验动物技术平台是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公共服务与技术支撑的主要平台之一,面向所内外提供实验动物专业化支撑的技术服务。
目前本实验动物平台在岳阳路园区和九亭园区共6380平米的实验动物设施和实验室,现有40名科研与管理人员(其中高级职称10人)组成的综合研发和技术服务团队。目前本实验动物中心存有五大类实验动物资源,其中实验小鼠960个品系(包括活体和冷冻资源),实验大鼠11个品系,实验兔2个品系,豚鼠、金黄地鼠各1个品系。所实验动物技术平台配备有多种动物实验仪器,包括:小鼠自动代谢分析系统、核磁共振活体组织分析仪、超高分辨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超高分辨小动物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四光源小动物立体成像系统、小动物CT成像系统。
本中心汇集国家平台资源库和所实验动物技术平台的功能,有效构建了实验动物的资源供种和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保种、资源收集、实验动物技术服务等功能,面向社会和研究所提供专业的实验鼠和兔类种质资源供种、动物实验服务、实验动物培训,以及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联系方式:hxguo@sinh.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是创新药物研发临床前实验评价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围绕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药物开发研究,提供动物实验的条件保障和相关的技术服务。主要以相关国家标准、CNAS和AAALAC指南要求为指引,进行实验动物的规范使用和管理、合理调配设施资源的利用、积极组织落实动物计划、保障动物实验研究的有序开展;通过模型动物的生产繁育和种质保持以及胚胎冷冻技术,保障新药研究的质量;通过兽医护理、微生物检测等维护动物福利技术,保障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上海药物研究所目前拥有四幢实验动物设施,分别位于祖冲之路园区、海科路园区、金科路园区,总建筑面积为14700m2。取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SCXK(沪)2020-0005,许可范围:SPF级小鼠、大鼠,普通级猴;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沪)2020-0042,许可范围:SPF级小鼠、大鼠、地鼠,普通级豚鼠、兔、犬、猴;并获得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实验动物设施于2011年整体通过了国际AAALAC认证。新建的牛顿路园区5700m2动物设施计划于2025年3月份完成许可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开展基因工程小鼠的保种繁育、肿瘤、免疫及基础研究等。
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是国内较早通过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实验室,也是国内率先通过两个欧盟成员国认证的GLP实验室,并且通过了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的官方审计,获得临床试验批准,也通过了美国FDA的GLP遵从性审查。
上海药物研究所现采用胚胎冷冻、精子冷冻、活体保存等方法进行模型动物种质保持,共计361个品系疾病模型小鼠,涉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自身免疫性和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并且配套有独立层面的隔离保种区、IVC繁育饲养区、胚胎冷冻、移植以及显微注射实验室。同时拥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狨猴繁育种群,现保存有狨猴69只。
联系方式:nali@simm.ac.cn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平台包括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和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是实验小鼠、大鼠、果蝇等动物模型制备、繁殖饲养和表型分析一体化的综合型科研支撑服务平台。子平台整体员工队伍为68人,其中博士5人,高级职称12人,配有全套的胚胎显微注射系统、标准化的SPF级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和果蝇培养室(图1)。子平台目前饲养18000笼实验小鼠和200笼实验大鼠,并冻存保藏了超过1800个品系以上的遗传工程小鼠精子或胚胎,每年承担各类大小鼠实验2000余批次;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保有果蝇品系约25000个,包括RNAi、GAL4 drivers、Deficiencies、搜集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系等,每年可为200多个科研团队提供服务。动物实验技术平台配备小动物血细胞血生化分析仪、行为学分析系统、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动物代谢分析系统、显微CT、小动物活体CT、小动物B超、X-ray辐照仪、胚胎显微注射系统等动物实验设备,可提供动物行为学、影像学与生理学方面的检测分析。子平台每年服务本单位各研究组和国内外多家单位,为相关的生命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联系方式:chenguoy@sibcb.ac.cn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动物平台由实验鼠房、实验猴房、实验狨猴房和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四个部门,为所内实验大小鼠和非人灵长类研究提供全面的支撑和保障,并开展模式动物构建相关的科学研究。
实验鼠房建筑面积2500㎡,可提供14000笼的大小鼠饲养容量。实验鼠房下设检测、胚胎和行为三个技术服务平台,满足所内啮齿类实验动物质量监控、净化保种和行为学实验等需求。实验猴房饲养食蟹猴和恒河猴,总建筑面积1200㎡,设有14间非人灵长类饲养室、2间运动场及3个隔离观察室。此外,猴房配备实验室、手术室、CT室、疾病检测室、动物解剖室,以及笼具清洗消毒区等辅助设施,全面满足实验和动物管理需求。实验狨猴房成立于2011年,目前饲养狨猴近1000只,专注于小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繁殖、生理和行为学研究,并为研究所相关课题组提供技术支持。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是一个集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型平台,成立于2009年6月。平台主要任务包括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相关技术研发,以及实验动物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
平台拥有8200平方米的动物饲养区,目前饲养实验猴(恒河猴和食蟹猴为主)超过1400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配备的专业实验区包括显微操作室、胚胎注射室、细胞培养室、兽医监控室、分子检测室、流式细胞室、共聚焦显微室,以及专门的五阴猴培育区等,为非人灵长类研究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理想的实验环境。
联系方式:lichunyang@ion.ac.cn
杭州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平台现有SPF级实验动物设施1500平米,配置有7000余个大、小鼠独立通风笼位(IVC),可满足大小鼠、比格犬、小型猪、实验兔等各类实验动物的饲养和实验。平台配有30万以上大型设备47台套,总价值9274万元,涵盖动物饲养、基因构建、活体成像及组织病理四大模块,可实现从基因编辑、胚胎注射、表型分析、生理病理到分子影像的“一站式”创新药物筛选及临床前研发的要求。
此外,基于CRISPR文库、显微注射系统、荧光体式显微镜等设备,平台建有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应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以浙江省高发恶性肿瘤为主要研究对象,现已构建53种基因突变、基因敲除或转基因小鼠。平台目前收集保存基因工程小鼠或特殊动物品系25个,动物品系都为活体保种。为了节约饲养成本和有限的笼位空间,维持品系稳定性,下一步,平台将开发更多的资源保藏技术,如精子和胚胎冻存。平台鼓励动物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动物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成本,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
联系方式:futing@him.cas.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现有使用面积约4000平方米、小鼠笼位约13000个,2025年预计可投入使用5000平方米的新动物设施,将新增16000小鼠笼位。目前在岗工作人员40人,拥有包括国家杰青在内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实验动物中心可提供SPF级小鼠、大鼠,普通级猕猴的饲养及实验场所;可提供动物行为学实验场所;可以开展一批包括小动物成像、活体动物双光子成像系统、代谢笼实验、活体多通道电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等高端动物实验项目;拥有国内珍稀平台--无菌实验动物平台,平台拥有20架隔离包以及246个隔离笼,可供约4000只无菌小鼠饲养和实验;中心现保藏有约500种活体基因修饰小鼠,另有约100种基因修饰小鼠通过精子或胚胎冻存进行保种;此外基因编辑小鼠平台设计构建了约300种基因修饰小鼠,包括KO、CKO、Reporter、Cre、Point mutation等基因修饰小鼠;中心还可以开展小鼠IVF胚胎净化、小鼠IVF扩繁、小鼠精子/胚胎冻存、小鼠卵巢移植等特色项目。通过多年持续投入和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已成为合肥地区乃至安徽省小鼠共享和赋能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联系方式:xiedi@ustc.edu.cn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平台已拥有包括AAALAC认证、CNAS认可(全国首家)、驯养繁殖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等认证认可资质12项,是国内实验动物资质最全的单位之一,实验动物管理达到了国际标准与规范。2019年获科技部、财政部批建设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建立了资源保存、利用、服务为一体的规范化管理运行体系,是一个较为适合重大疾病研究、药物研发的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平台和实验平台,在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病毒免疫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转基因等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
平台现保藏有猕猴、短尾猴、熊猴、食蟹猴、平顶猴、狨猴、滇金丝猴等8个种3300余头非人灵长类和3200余只树鼩种群,组织样本4.67万份,疾病动物模型25个,数据143000余条(4个专题数据库)。2024年进一步优化非人灵长类和树鼩资源平台,提升团队专业水平,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扩大对外影响,全年共享服务提供实验猴、树鼩和实验鼠7117只、样品7682份、数据12.23万条。
联系方式:xielifen@mail.kiz.ac.cn
本实验动物平台包括啮齿类动物平台和小型猪平台。啮齿类动物平台建筑面积约4688㎡,包括:4套屏障环境设施和1套ABSL-2实验室,大、小鼠的动物饲养量可达1万笼,可开展大小鼠的感染性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动物品种包括大鼠、小鼠、豚鼠、金黄地鼠、兔、斑马鱼,保藏的模式动物品系数量约310个左右;建有动物实验技术,动物质量检测、病理、感染性动物实验、药代药效学等技术服务支撑平台;现有员工14人,全员持证上岗,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1人,有执业兽医资格3人。
小型猪平台依托与五邑大学共建的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建有小型猪的普通环境设施898㎡、屏障环境设施1375㎡,最大可饲养实验用小型猪800头,普通环境内饲养有五指山小型猪和多个自主研发的模型猪品类;配置标准化的手术室、影像检测设备和生理生化实验室,可进行不同类型手术、影像检查和生理生化检测;屏障环境内安装有12套无菌猪饲养隔离器,可开展免疫缺陷猪、人源化抗体猪、无菌猪等实验研究;广州健康院直接参与管理和实验人员有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有执业兽医资格1人。
子平台具有完善的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管理文件体系,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委员会,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进行监督和管理,可提供标准化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显微操作、模式动物繁殖与维持、动物模型构建与评估、病理技术、药物临床前评价、实验人员培训及动物实验设计咨询等服务。
联系方式:18925096048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已获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其中非人灵长类实验室获得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2024年7月17日通过第三次复审获得完全认可。适用面积2.2万余平米,可饲养大小鼠、猴、豚鼠和兔,其中大小鼠规划饲养量可达7万多笼,猴饲养量2000只。依托脑设施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软件上具有空间管理、动物实验管理、设施共享开发预约等智能化系统(图1)。硬件上小动物屏障外自动化率可达90%以上,同时有多种功能实验室,可开展动物代管、生物净化、模型制备和表型分析等技术服务,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实验设施能够开展多种非人灵长类外科手术及行为实验,为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先进院存栏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396只,其中保有恒河猴69只、狨猴63只、食蟹猴264只,基因修饰大小鼠数量总计228种,基因修饰动物年使用量约16000只,野生型动物年使用量约35000只,兔子年用量约80只。
先进院已建立较完善的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系,由IACUC负责动物相关事务的统筹规划,并由实验动物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质量监控等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和实验开展流程实现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目前团队的动物专业队伍有80多名管理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9人,硕士以上人员占比约30%,具有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技术等级(专家)资格证书2人,具有国家执业兽医师资质12人。
联系方式:zhoutao@siat.ac.cn
斑马鱼是开展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等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本子平台——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全球三大斑马鱼资源库之一,是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
2024年,本子平台支撑378篇论文产出,科研支撑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持续稳固我国全球第一大斑马鱼研究大国的地位。
2024年,本子平台新增基因突变及转基因斑马鱼品系500余种,保有品系总量近3500种;新增超低温冻存精子样品近4000管,斑马鱼品系精子冻存样本库总量达26000余份。冻存保藏10年的样本质量稳定,平均复苏受精率为51%,为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为全国斑马鱼研究者提供各类斑马鱼研究用资源7500多人次;为斑马鱼领域提供鱼房健康与鱼病咨询、模型构建咨询、特异性基因敲除、基因敲入、转基因品系构建等技术服务;举办两次次全国斑马鱼技术培训会议,满意度高达97分。
2024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撑“太空养鱼”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持续发展资源和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参与编制和发布多项国家和团体标准。
联系方式:027-68780570
武汉病毒研究所动物实验平台是国内具有特色的科研支撑平台,平台包括郑店园区和小洪山园区动物实验设施,设施总面积4146M2。设施由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负压屏障环境的ABSL-2/3/4全链条构成。可开展科研活动的动物种类有大小鼠、豚鼠、地鼠、家兔、节肢动物(蜱、蚊)、雪貂、猫、犬、猴、猪等,是一个跨多个生物安全等级和多个动物品种的动物实验生物安全团簇平台。具有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3个,其中, ABSL-2实验室3个,可开展大小鼠、豚鼠、地鼠、雪貂、猴、犬、猫、兔和猪以及蜱虫、蚊虫等感染性实验;ABSL-3实验室2个,可开展高等级病原体的大小鼠、豚鼠、地鼠感染性实验;ABSL-4实验室1个,可开展高等级病原体的大小鼠、豚鼠、地鼠和猴感染性实验;ABSL-3和ABSL-4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和卫健委病原体活动审查,ABSL-2科研活动均通过武汉市卫健委备案。
实验动物平台以重大病毒性疾病模式动物研究和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建立为主要研究方向,研发和保种繁育优质的病毒易感模式动物,开展严重影响国民健康重大传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感染机理研究、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以及抗病毒疫苗和药物效果与安全性评价等提供重要支持,充分发挥病毒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引领作用。
平台现有实验动物品种以小鼠为主,2024年活体保种基因工程小鼠163个品系,新增40个品系;精子冷冻保存140个品系,新增36个品系;胚胎冷冻保存25个品系,新增1个品系。常用野生型小鼠8个品系,大鼠2个品系,家兔1个品系,豚鼠和地鼠各1个品系,猴1个品种。其他实验用动物4个品种。
2024年平台共支撑病毒蛋白/基因免疫学相关研究326批次;ABSL-2/3/4实验室完成感染性动物实验、感染性动物模型建立以及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的效果评价等相关研究600批次。
联系方式:027-87198353
联系方式:hanfeng@ioz.ac.cn